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rbbio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rbbio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rbbio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rbbio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支撑海港发展的连云港内河水运模式_行业新闻_江南体育app下载苹果版_江南平台app体育_江南体育手机版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支撑海港发展的连云港内河水运模式

来源:江南体育app下载苹果版    发布时间:2024-03-19 19:04:57

  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要节点,具有“东西双向、海陆转换”的开放优势,更应依托“东方大港”的优越区位条件,充分的发挥连云港内河水运优势,立足沿海、服务淮海、辐射陇海,强化国际枢纽海港地位,构建东中西物资集散网络和陆海联运通道,提升区域辐射力与影响力,为支撑连云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助力苏北物流“金三角”相互连通、加快吸引苏南地区产业转移等提供重要保障,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地区的主要成员,内河航道通达内陆纵深腹地,又拥有国际枢纽海港,是双循环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和通道,具备承担外贸交流、内贸运输的优良条件。

  航网供给基础好。近年来,连云港加快骨干航道的建设,通过多年的航道整治,省干线“瓶颈”得到疏通,全市形成了苏北运河与连申线两大纵向水系的高标准互联。截至2020年底,连云港市境内等级航道为512.65公里,占全市航道总里程的46.5%,千吨级航道达标总里程144.62公里,达标率为78%,高于全省中等水准59%,千吨级航道通达县级及以上节点包括连云区、海州区、灌云县、灌南县,县级节点覆盖率达到66.7%。基本形成以连云港疏港航道、盐河、灌河为主的干线航道网,构筑了疏港有力、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内河航道体系。

  港口服务效能强。近年来,连云港加快干线航道上的公用作业区建设,重点完成了五灌河霄洋码头、板浦作业区码头及灌南港区城北作业区新安码头等工程建设,市域主要支线及其配套作业区逐步完善,港口服务地方发展能力逐步提升。货物由原来的建材单向运输为主,向集疏运(海港)货物、临港产业货物双向运输为主过渡,内河港口吞吐量迅速增加。2020年,全市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1373万吨,其中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6万标箱,全省排名第三,仅次于淮安和宿迁。以连云港港主体港区为龙头、新云台转运码头为支撑,内河泊位与海港泊位合理配套的转运设施体系初步形成。2020年,海河联运量达到1811.6万吨(其中内河转运码头承担821万吨),较2015年增长422%,年均增速达39.2%。

  以连云港港主体港区为龙头、新云台转运码头为支撑,内河泊位与海港泊位合理配套的转运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依托连云港海港的腹地辐射能力,形成了由4省10市24家港口企业组建的苏鲁豫皖海河联运港际联盟,连云港内河港已先后开通“苏鲁豫皖”四省的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步凤、阜宁、海安、济宁、蚌埠、周口等内河航线条,集装箱海河联运形成“一港四线”格局,各成员单位在流向调度、航线布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开展合作,海河联运航线万吨(其中内河转运码头承担821万吨),较2015年增长422%,年均增速达39.2%。

  目前,连云港内河水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内河航道和港口依然要进一步匹配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是航道建设要素制约趋紧。目前连云港东西向高等级航道尚未达标,航道建设受资金制约日益明显,制约了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目前较为重要的市干线航道淮沭新河、蔷薇河等航道均未整治达标。二是航闸养护压力较大。灌河盐灌船闸下游回淤严重,目前仅能通行空船,已成为连云港与盐城沟通的通航“瓶颈”,阻碍了航道网络效益的进一步发挥。三是航闸通航条件受水位影响较大。连云港市部分航道同时具有防洪通道功能,航道顺畅通航、船闸安全运作在水利排水期间受到较大影响,限制了航闸效能的发挥。

  一是内河港口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目前连云港内河港口总体承载能力会比较低,码头泊位数及综合通过能力处于全省下游,且规模集约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海河联运优势尚未充分的发挥。中云台作业区设计通过能力800万吨,但目前吞吐量已达820万吨,现有码头支持服务能力不够,无法承载未来日渐增长的海河联运需求。规划建设滞后制约海河联运,徐圩港区海河联运通道线路方案尚未完全稳定,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内河转运码头均未建设。

  连云港内河水运应紧抓发展契机,主动适应供需结构新变化,继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更看重海河联运优势的发挥,有力支撑国际枢纽海港建设。

  加快构建国际海港的内河水运集散通道,逐步优化市域支线航道网布局规划,逐步形成以“十字形”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的干支结合、布局合理的航道网络,着力提升航道服务保障能力,打造我市结构完善、支撑有力的航道网络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市域骨干航道网络。充分的发挥千吨级航道效益,加快连云港市骨干航道建设,形成疏港有力、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高等级干线航道网。二是构筑海河联运新通道。快速推进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连云港段整治工程、徐圩港区疏港航道整治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京杭运河—宿连航道—徐圩港区出海通道,构建苏北、鲁南地区最佳物资出海通道,拓展延伸国际枢纽海港内陆腹地。三是强化船闸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推进航闸专项养护,提升航闸养护现代化水平,完善航道服务设施配置。

  结合战略布局、上位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等新要求,完善港口规划体系,指导内河港口的有序建设。加强港航规划与城市、国土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融合发展。加快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提升,重点加快作业区工程建设,强化我市内河港口对地区经济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谋划内河转运码头布局落地,加强完善国际枢纽海港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海河联运发展,助力连云港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推动内河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点突出干线航道上千吨级码头建设,同步推进重要支线航道上规模化作业区建设,快速推进服务城镇节点的码头建设。二是谋划内河转运码头布局落地。加快海河联运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中云台码头泊位功能调整,加快中云台作业区内河转运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各类货物装卸需求,提高海河联运效能。推进海河联运前期研究,加快开展徐圩新区海河联运作业区前期研究工作,加快开展灌河港区海河联运区前期研究工作。三是完善内河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公铁水等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江海河、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快速推进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连云港段贯通,推动灌云支线、东海支线规划建设,快速推进徐圩港区及临港产业区等铁路专用线国道等建设。

  以海河联运为重点,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导向,聚焦港口资源整合、腹地市场拓展、集装箱运输、港产城融合等重点环节,优化提升港航服务质效,建设人民满意港航。

  一是推进港航一体发展。深化内河港口资源整合,深入开展港口整治相关工作,提高内河港口岸线利用效率,推进港口规模化发展。探索推动内河港口一体化改革,推动港口分工协作,实现港口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港际资本合作,吸引太仓港、南京港、盐城港等沿江沿海港口参与连云港内河集装箱码头建设、场站开发等领域,探索托管、合资经营和承包经营等合作方式,促进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二是提升海河中转效能。积极拓展海河联运腹地,巩固拓展省内市场,深入挖潜省外市场,适时对接周边地区港口,吸引适水货物转向水路运输,增强连云港海河联运发展后劲。完善集装箱航线网络,依托区域高等级航道网络和连云港港辐射能力,慢慢地提高内河集装箱航线运行质量,同时新增开辟航线,延伸集装箱海河联运腹地,完善连云港市海河联运集装箱航线网络。提升海河联运服务水平。探索构建海河联运全程物流链,强化集装箱海河联运服务支撑。三是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依托海港发展内河临港经济,充分的发挥海河联运优势,推进徐圩港产园联动发展,积极引导适应地区禀赋特色和发展优势的“海港枢纽+”产业集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港航空间布局,促进港航基础设施空间资源有效预留,推动内河港口岸线与后方土地统筹开发,为构建与港口有机互动的临港产业留足远景战略空间,增强内河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

  潮涌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连云港内河水运正抢抓水运发展机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应逐步加强连云港内河水运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发挥连云港内河水运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连云港内河水运将会更好发展,为支撑连云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服务连云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