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名优秀新闻人的人生坐标
“建设市场化的媒体,是行业报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下传媒竞争的根本性变化,水运报必须勇于改版创新、加快转型。”
2002年,中国水运报仍是一张行政味道浓厚的报纸,对开四版、黑白印刷。根据水运行业真实的情况和现代传媒发展的新趋势,报刊社领导提出了“大水运、大服务、大经营”的发展思路,如何把社领导班子的办报思路贯彻到具体操作中去,负责报纸编辑工作的张涛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他热情参加和组织了水运报的多次改版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水运报在激烈竞争中亮点频出,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
改变,来自读者的“第一眼”。在社领导的支持下,张涛在工作中大胆突破条条框框。在选稿上,突破“眼光向上”的习惯观念,坚持把业界的鲜活新闻、把对运输业主生计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放到头条的位置。并在适当时候配发言论,引领舆论导向。在版面编排上,他率先突破传统报纸的线线分隔、文文咬合的编排方式,尝试厚题薄文,推出大板块、大标题、大图片的新版面,为报纸树立了新形象。
贴近市场,是报纸提升“有用性”的重要一环。按照社领导加强经济报道的指示,他创办了“航贸财富”版,成为当年采编工作的亮点,并依托该版培养了一批资深作者和通讯员,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年后,“航贸财富”版成功拓展为市场、经营、造船等5个版,每周推出9个版的经济报道。水运报的经济新闻,成为行业关注的市场“风向标”。
贯彻为行业服务的办报思路,他组织创办了“船民直通车”栏目。起初以编辑部的一部固定电话为热线接听船民来电,有了一定影响后,又在行业媒体中首家开通了手机热线。有船民说:“我们常年漂泊水上,水运报的热线让我们随时能得到帮助,是可以让我们信赖的贴心人。”如今,热线已累计接听上万次,船民直通车栏目也已成为“名专栏”。
从版式到内容,迎面吹拂来清新活泼的气息,让水运报赢得了行业读者的喜爱。一系列漂亮而有特色的大型报道活动,更成为水运报提升影响力的“闪光点”。
2007年,在社领导的组织策划下,张涛带领编辑部的同志们挑灯夜战,前所未有地推出了40个版的《盛世中国·魅力水运》珍藏版,采用小4开的形式,铜版纸印刷,图文并茂,十分精彩。在首次举行的全国水运工作会上一亮相,就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打了一个漂亮的宣传报道战役。随后,32个版的《如歌岁月——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特刊》和60个版的《跨越——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珍藏版》相继推出,在行业引起极大反响与轰动,获得了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2年,在张涛的组织下,水运报首次年度盘点,推出“中国水运十大经济新闻”。如今,每逢年末,水运报的盘点已成为回顾行业大事、总结发展历史的全景式资料,“中国水运十大新闻”评选也成为了行业高度关注的热点线年,长江航运国际论坛,水运报首次推出英文版面,吸引了世界看向长江的眼光。
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见证着中国水运报锐意创新的思路,也见证着行业主流媒体成长的历程。在张涛日思日睿、倾注心血的浇灌下,让班子的意图落到了实处,让描绘的蓝图化为了现实。中国水运报行业影响力极大提升,日益成为引导行业主流舆论的现代传媒。
“跨越式发展的中国水运事业,需要一份高水平的行业期刊。给予全力的投入和关注,假以时日,我希望捧出的是一份代表行业顶配水平的精品期刊。”
2010年,张涛被任命为《中国水运》杂志编辑部主任。在经济分析会上,他这样说道。
要办好期刊,最好的办法是学而思之。张涛一方面积极学习学术期刊办刊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一方面努力探索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变化的新型采编模式,努力探索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广大从业者需求的论文发布模式,努力探索能适应期刊发展时代潮流的交通行业期刊经营模式。
在“立足质量、开放办刊”的理念指导下,张涛以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塑杂志编辑部,以一系列的组织策划集聚高层作者和读者,以一系列的创新措施吸引广告客户,《中国水运》杂志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报告》显示,杂志所刊论文“总被引用频率”位居全国同类期刊首位。营收翻了一番,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丰收,为报刊社整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质量是刊物立足的根本,而优秀的内容来自于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张涛格外的重视杂志作者队伍,每年均制定计划,积极向行业高层领导、港航企业领军人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约稿,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基金研究成果等选择《中国水运》杂志发布。在每期编前会上,杂志编辑部都坚持关注行业热点,深入探索行业发展规律,着力选择优秀稿件,为破解行业难题、指引发展趋势提供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撑。
同时,他格外的重视经营工作。“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他实施了开展战略合作、发展理事会、扩大产品广告等一系列创新举措。2011年,《中国水运》杂志与交通运输部水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杂志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中国水运》杂志理事单位达到60余家,初步成为水运行业战略研究的智囊。2013年,引航研究、船检研究等专栏推出,开创了为单个专业成果发布服务的新形式。2014年,《船用产品推荐榜》推出,江门振达、太阳鸟等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产品广告客户。目前,《中国水运》杂志与广州海事展、南京中船展等大型展会达成合作协议,在各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要在乎真诚的生活、谦虚的待人、坦诚的处世,就一定能拥有真挚的人生。”
张涛始终把工作的时光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历练和体验,以随和的性格、平常的心态、宽容的心境、果敢的行动来对待工作和生活。带领团队共同进步,是他真正的成就感。不论是在报纸编辑部还是杂志编辑部,他都注意多花工夫、多想办法指导帮助部门同志。他总是以身作则最晚下班,指导业务、为大家鼓劲,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服务意识、创优意识。他到哪里,都把部门同志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团队,促进年轻记者编辑的成长成熟,许多同志如今已能独挡一面,报刊社采编队伍实力不断提升。
多年来,他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凝炼于心。他还担任着报社纪委委员、第三党支部书记,但无论工作有多庞杂繁忙和困难,他总是坚持以饱满的热情、最大的努力去干好本职工作。“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他的带领下,报纸编辑部荣获长航局“最佳五好党组织”,杂志编辑部也获得了湖北省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
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很容易形成“眼高手低”。张涛充分认识到,办报办刊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要精准把握形势和导向,要对党的路线方针和行业发展政策了然于胸。在做好部门管理的同时,他始终战斗在编采一线,从未停止学习与写作。
多年来,他先后在水运报、水运杂志发表深度报道、评论员文章、消息通讯等各类文章3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项47篇(次),发表新闻业务论文4篇,获得2012年湖北省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通过钻研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和货币理论等,他撰写了《金融危机的三大正面效应》、《中国烟花难寻出海口》、《造船,乡村经济的创新之路》等一系列重头深度报道。重要会议、节日,他都担纲起本报评论员文章,还经常担负全国编委会议、全国记者站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材料的起草工作。
“只要心中还有梦,我前进的脚步就永远都不可能停止;只要对生活充满激情,我坚守的梦想就永远都不可能泯灭。”这也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牢牢记住自己的坐标,一定要为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