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桥梁 既“身强体壮”又“聪明过人”
中国已建桥梁达100多万座,其中许多桥梁已步入“中老年”。这些“中老年”桥梁如何养护?跨越外海、深山、深谷的桥梁,又该如何破解建设难题?
在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该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张喜刚介绍,当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前10的各类型桥梁中,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不过,张喜刚认为,我国在桥梁的基础研究、材料性能、建造技术、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
张喜刚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多年,主持过多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的突飞猛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他说:“中国已经是世界桥梁大国,正在向桥梁强国迈进,尤其是大跨径斜拉桥和拱桥,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张喜刚认为:“中国桥梁行业急需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未来桥梁建设将向外海、深山峡谷以及高原山区拓展。这些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复杂,还有各种自然灾害的袭扰,桥梁建设环境复杂、建设难度更大,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世界所有国家桥梁工程发展的难题。”
那些跨越高山大海,让天堑变通途的既有桥梁,也面临新的问题。张喜刚表示,中国现代桥梁总数超过100万座,但不少早期建设的桥,受制于当时的建设理念、技术水平、质量控制、建设队伍等因素,质量和品质并不是很好,所以使用20多年后就开始有“病害”了,现在不少桥梁已经到了“中老年”,约有1/7左右的桥成为危桥。“如何保障桥梁的安全,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置大桥的“病害”,怎么维持、提升桥梁的性能,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外的桥梁建设也没能很好解决。”张喜刚说。
他认为,目前中国桥梁领域对基础性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延续性,原创性成果较少;材料技术与桥梁产业需求吻合度不高,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建造技术、设计技术面临变革,专业软件亟待国产化,智能建造水平有待提升;监测精度及稳定性有待提升,智能信息技术探讨研究应用不足;多学科融合的智能桥梁学科体系尚未建立。
在张喜刚看来,安全、智能、绿色是中国桥梁高水平发展的方向,而智能是桥梁工程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则是智能桥梁的三大要素。
“工业化能轻松实现桥梁快速制造,稳定质量;信息化则可以对桥梁实时监测,动态管控;智能化则能轻松实现科学建造和智能决策。”张喜刚说。
他所说的智能化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智能管养、智能使用。他举了个例子,传统桥梁设计依靠工程师的经验和工人的现场施工,而凭借全新智能化的流程和平台,大桥可以在数字化建模后,在工厂由机器加工生产构件、由施工装备现场拼装。大桥设计施工的全过程数字档案,可以交给管养团队结合后期桥梁监测数据,给大桥做体检,怎么养护,何时养护,需要多大投入,都可以智能化管理。
对此,东南大学桥梁研究中心将致力于桥梁结构安全、智能建养的研究,聚焦桥梁新材料及组合结构、桥梁新型基础、桥梁动力灾变及安全控制、桥梁智能建造、桥梁智能监测及管养等桥梁工程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多学科共建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金 凤 俞佳宁)
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的发展,是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医疗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完整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建立联合监督执法要情工作清单、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同时要建立重大案件督办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以及建立健全监督执法结果协同运用机制。
在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一处“百姓健身屋”,群众在健身。利伯曼说,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再有太多活动,但保存能量的进化本能任旧存在,因此不想体育锻炼“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
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一段时期,维生素D被说得像是一种“灵丹妙药”。一个世纪前,人们开始用维生素D来治疗佝偻病。佝偻病是一种儿童疾病,会导致骨骼脆弱和变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月13日,由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主办的人形机器人大赛暨未来产业揭榜挂帅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赛。
12日,中国海油公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人工智能可落地场景非常多,从挖掘客户痛点需求,到提供完整端到端的技术、产品、平台方案,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未来,我们将持续努力,让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
未来,我们计划在天津建立一个气象中心,用我们自己的数据,为全世界用户更好的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前不久,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科普场馆类入选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学技术研发应用”“制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无论是颠覆性技术自身的创新突破,还是利用颠覆性研发技术新产品、实现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更多新产品,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会更加强劲。
闫建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围绕紫杉醇生物合成及相关工作,他带领团队钻研了近10年。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单分子自由基中量子自旋转换的调控》为题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如何进一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如何充分的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进行探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特点是创新。从AI、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推动生产力革新突破,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当前,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商业应用正在加速落地,已成为数字化的经济领域的新兴起的产业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仍不完备。建议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构建安全完备的AI治理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