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一桥衔接两岸莲开建证美好!中建七局昆山震川桥项目正式通车
7月26日,由中建七局承建的昆山震川桥项目正式建成通车。这座苏州市内河最高桥梁,如两朵并蒂莲绽放在娄江水面,作为昆山“五区一线”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助力昆山“城市客厅”建造和完善归纳交通运送体。
昆山震川桥项目地点的申张线公里,为国家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中“二纵“连申线的苏南段,是苏南区域重要的通江航道。项目作为申张线青阳港段航道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严重交通水运项目,也是苏州市及昆山市的重点工程,道路米,以“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为规划创意,两个打开的圆拱桥塔如两朵含苞待放的并蒂莲。
工程伊始,项目部领导活跃对接业主,执行项目部驻地,从项目中标到人员入住,仅用了不到9天时刻,吹响“集结号”,为项目打出“开门红”。
2022年7月11日首战告捷,项目出动人员100余人,500吨浮吊船1艏、破碎机4台、运送设备30余台,历经20天圆满完结震川桥老桥撤除工程。
2023年4月21日,历经16个小时的接连奋战,昆山震川桥项目4#主承台终究一次混凝土浇筑顺畅完结,拉开了主桥下塔柱、钢结构全面施工的前奏。
2023年8月1日下午,跟着首个钢箱梁构件被吊起,稳稳的落在钢支撑渠道之上,项目钢结构箱梁首吊顺畅完结,标志着昆山震川桥项目进入主桥上部结构主体施快车道。
2024年1月11日,跟着钢箱梁GL15节段平稳就位,申张线青阳港航道整治工程公路桥SG5标(震川桥)项目钢结构主桥顺畅合龙,桥梁工程全线贯通,标志着项目建造进入大干快上新阶段。
2024年4月11日,历经30多个小时、两次竖向转体施工,经过数百名建造者的不懈努力,昆山震川桥项目大、小钢拱塔竖向转体施工悉数顺畅完结,多家媒体争相报导,取得社会各界共同好评,一起也以98.5的高分拿下了昆山交通局季度履约查核为优的好成绩。
2024年6月5日,伴跟着终究一根制品索张拉完毕,昆山震川桥项目斜拉索施工悉数完结,构成完好的受力系统,至此,昆山震川桥项目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悉数完结。
项目团队的克难猛进也得到了多方认可,在建阶段屡次被昆山交通局、质监站通报表彰,并于2022年度、2023年度接连两年荣获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安全工地建造省级“演示工地”称谓,省、市各级交通、港航等有关部门领导屡次到现场观摩。
身为苏州市桥梁界的“明星工程”,震川桥在苏州市桥梁建造中初次选用钢拱塔竖向转体施工工艺,是现在江苏省同类钢结构斜拉桥钢塔转体分量之最。面临技术方面的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可学习事例少、安全危险大的局势,项目团队考虑通航影响、焊接质量操控、施工便利等要素,终究构成谨慎缜密、切实可行的竖向转体专项施工计划。
经过“下部结构桩基围堰筑岛+承台钢板桩支护+主墩定型钢模施工”,项目成功完结总方量超4100方的主承台浇筑,为主桥的建成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水陆分批运送、水面浮吊与滑移滑道替换,项目完结累计50余个钢结构节段吊装,精准到位、分毫不差,打扫竖向转体终究的妨碍。
转体过程中,项目选用“智能+人工”数据实时收集系统,并树立震川桥施工数字孪生渠道,结合BIM模型,数字化、精细化、才智化完结桥塔转体施工实时检测,完结钢塔姿势差错操控在毫米之间。
以霸占项目施行工程技术重难点为关键,项目创立立异工作室,不断深挖技术立异潜力,并将科技效果及时使用到实践傍边,累计申报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篇,宣布论文2篇,完结省级工法2项,国家级QC效果2项,省级QC效果2项,昆山市BIM技术归纳使用演示项目一等奖,中建七局第十届BIM技术使用大赛三等奖,现在正在展开非对称钢拱塔斜拉桥桥塔竖向转体等相关科研课题研讨。
震川桥坐落昆山交通要道,施工进度与人民生活美好感休戚相关。在建造过程中,项目领导班子从始至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职责担任,带领项目团队一路攻坚克难,举动收效、质量履约。发挥“党员职责区”、“青年突击队”的带头攻坚效果,荣获公司2023年度优秀党员职责区、青年文明号。与昆山开发区纪工委、督查工委展开超英廉洁文明联创共建活动,打造风清气正、优质阳光工程。活跃承办昆山市2023年“党旗红·匠心蓝”交通工程劳作和技术比赛系列活动,取得团队一等奖两项、个人二等奖四项、个人三等奖一项,1名员工荣获昆山市青年岗位能手。
项目工会活跃安排送温暖、送清凉、送健康、农民工夜校、员工书屋“进项目”等活动,活跃打造“员工小家”,慢慢地加强员工取得感、美好感以及归属感,把工会的“暖实力”转化为工程建造的“软实力”,荣获2022-2023年度我国建筑工人前锋号荣誉、2023年度公司榜样员工小家称谓等。
风雨无阻“建”通途,匠心筑梦赴未来。震川桥项目团队将持续以拓宽美好空间为任务,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来,助力青阳港航道向千吨级提高,加速构建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完善太仓港集疏运系统和区域归纳交通运送系统,打通昆山“入江达海”的内河集装箱运送通道,为建造交通强省奉献更大力气。(王奇林、王李蕾)